比邪惡更可怕的威脅

愚蠢:比邪惡更可怕的威脅

笨拙與邪惡,哪個更危險?
這是迪特里希·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在《黑暗的時代》中,親身經歷後提出的問題。

他發現,當一個社會被邪惡掌控,人們至少還可以憤怒、反抗、揭露不公。然而,當愚蠢開始蔓延,這一切都變得徒勞,甚至無力招架。

他認為,愚蠢比邪惡更具破壞性,因為愚蠢的人不僅無法被理性說服,甚至會頑固地拒絕事實,最終成為邪惡最有力的推手。

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種說法過於極端,畢竟愚蠢通常讓人聯想到可愛的笨蛋,而不是會導致社會崩潰的力量。

但潘霍華的觀點與我們日常理解的愚蠢不太一樣。他說的不是那種不太聰明但無害的笨拙,而是一種社會性愚蠢,一種由環境塑造出來的狀態。

這種愚蠢與智力無關,因為即使是聰明人,在特定條件下也可能變得極為愚蠢。特別是在群體影響強烈的時候,愚蠢不僅不會減少,反而會被集體放大。

舉個例子,在歷史上,每當某個強權崛起,群眾往往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。他們不再自己判斷對錯,而是開始依賴簡單的口號、標語,甚至是強權者給予的真理。

這時候,他們不再是個體,而是一個被操控的工具。他們相信自己是对的,拒絕任何挑戰其信念的資訊,甚至會攻擊那些試圖喚醒他們的人。

換句話說,他們不只是愚蠢,而是選擇了愚蠢,因為這樣比較簡單、比較舒服,甚至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正義的一方。

這種愚蠢帶來的危害,比單純的邪惡更可怕。因為一個邪惡的人可能知道自己在做壞事,但一個被愚蠢控制的人,則會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,甚至義無反顧地執行它。

這就解釋了,為何許多時候,當社會進入極端狀態,真正作惡的人反而是那些原本看起來普通的公民。

這些人可能是你的鄰居、同事,甚至是朋友,但一旦他們被某種意識形態洗腦,他們就可能成為最忠誠的執行者,甚至不惜傷害他人。

那麼,有沒有辦法讓一個愚蠢的人變回理智?

潘霍華的答案是,很難,甚至不太可能。因為,這並不是一個可以靠理性辯論解決的問題,而是一個需要解放的過程。

他認為,只有當一個人擁有真正的自由時,他才有可能從愚蠢的狀態中蘇醒過來。而這種自由通常需要外在條件的改變才能實現。

換句話說,一個身陷於極端環境中的人,只有當這個環境發生巨變時,他才有可能重新獲得思考的能力。

否則,你再怎麼講道理也只會被當成敵人,甚至引來攻擊。

這個觀點雖然聽起來有些悲觀,但它卻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理解歷史上的許多荒謬現象。

有些人,即使面對明顯的事實,依然選擇視而不見。

當社會陷入極端時,原本善良的人也可能變得殘忍。

這些現象的根源,往往不在於個人的邪惡,而在於一種集體塑造的愚蠢。

它讓人放棄思考,變成群體的一部分,甚至願意為此付出一切。

如果我們想要避免這種情況,最重要的不是去跟愚蠢的人爭論,而是要創造一個讓人可以自由思考的環境。

因為當人擁有真正的自由,他才有可能不被群體影響,維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。

否則,當環境變得壓迫、單一,無論是誰,都有可能變成潘霍華所說的愚蠢之人,最終淪為邪惡的幫凶。

潘霍華的理論提醒我們,真正的危險不只是來自邪惡,而是來自那些選擇不去思考,願意順從權力的人。

這些人可能自認為是在做對的事,但當他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,他們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比真正的惡人還要嚴重。

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有壞人存在,而是當所有人都變成了愚蠢的幫凶,這個世界就真的無可救藥了。

 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